高纲172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江苏理工学院编(201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汽车使用、维护以及修理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是研究分析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热力学原理、工作循环、换气过程、燃烧方式及过程、混合气形成、燃油喷射、排气净化及增压技术、发动机特性、发动机试验以及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通过性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概念,加深对发动机与汽车整车联系的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汽车故障诊断及维修、汽车零部件设计及制造等工作岗位奠定工作应用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将侧重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对汽车性能的提高和影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时介绍国家有关汽车方面的最新标准和法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发动机热力学原理、发动机工作循环及主要性能指标、发动机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原理、混合气形成过程及燃料燃烧原理、发动机基本特性、发动机排放及净化技术,熟悉发动机试验的种类、标准及其具体试验方法及步骤。
(2)掌握汽车动力性及其评价指标、汽车驱动力和行驶阻力的意义、汽车动力方程及功率平衡图、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汽车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作稳定性、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的含义、评价指标以及影响因素,理解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方法,熟悉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以及操作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及步骤。
(3)熟悉汽车相关的新技术,了解这些新技术的技术优点以及具体应用现状。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专业课程,必须学完汽车构造、大学物理等课程后,进行授课。要求在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许可情况下,尽可能开展实验。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热力过程分析
第四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常见的热力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热功转换主要参数及专有名词的定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2、掌握:封闭系统能量方程,开口系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熵的定义及性质,定容、定温、定熵三种热力过程的过程方程、基本状态参数的关系式以及P-V、T-S图,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
3、熟练掌握:定容、定压、定温、定熵过程的基本状态参数间的关系,卡诺循环。
第二章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
第四节 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五节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及国内技术应用现状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发动机的各类指标,理解发动机的热量分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发动机各类指标的定义、发动机的热量分配。
2、掌握:发动机定容加热、定压加热和混合加热三种理论循环,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发动机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
3、熟练掌握: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工作的四个行程及其内涵。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第三节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第四节 可变配气结构与可变进气管
第五节 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以及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学习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理解可变配气结构与可变进气管的原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以及充气效率的定义,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可变配气结构与可变进气管的原理,
2、掌握: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四个阶段,理想进气系统的要求,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可变配气结构与可变进气管的优点。
3、熟练掌握:配气相位与气门重叠的含义,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第四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第三节 废气能量的利用
第四节 发动机增压新技术概述
第五节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进气增压的优点以及常见进气增压方式,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废气能量利用的两种形式,理解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要求、方法以及性能变化,了解发动增压新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进气增压的目的,增压系统的分类,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废气能量利用的两种形式,发动机增压新技术的种类,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要求、方法以及性能变化。
2、掌握:发动机进气增压的优点缺点,径流式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3、熟练掌握:机械增压系统、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复合增压系统以及气波增压系统的结构特征、特点以及应用范围。
第五章 燃料与燃烧热化学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动机的燃料及使用特性
第二节 燃烧热化学
第三节 燃烧的基础知识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燃料及使用特性,燃烧热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燃烧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燃料的种类,汽油、柴油的质量标准,燃烧前后工质变化,燃烧过程。
2、掌握: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的含义,着火方式与着火机理、燃烧定义及燃烧方式。
3、熟练掌握:柴油与汽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燃料喷射与雾化
第二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第三节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第四节 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分析
第五节 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
第六节 柴油机的电子控制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柴油泵的特性及其校正,燃料喷射过程及供油规律,喷油油束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柴油燃烧过程,柴油机燃烧室,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结构因素的分析,柴油机的各类电子控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柴油泵的特性及其校正方法,柴油机燃油喷射过程,喷油油束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柴油机燃烧阶段的划分,柴油燃烧放热的规律,柴油机燃烧室的类别、结构特点及性能,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结构因素,柴油机的各类电子控制,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基本功能和控制策略。
2、掌握:喷油油束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柴油机燃烧阶段的划分,柴油机燃烧室的类别、结构特点及性能,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3、熟练掌握:各类柴油机燃烧室的结构特点与优缺点
第七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第二节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第三节 汽油机的燃烧室
第四节 汽油机的稀薄燃烧系统
第五节 汽油机的电子控制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基本要求,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方式。汽油机燃烧阶段的划分,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不正常燃烧的的特征、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运转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汽油机对燃烧室的要求,典型汽油机燃烧室的类型、结构特点与性能,稀薄燃烧的定义及类型,各种非缸内直喷稀薄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结构特点,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混合气的形成方式,汽油机电控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控制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基本要求,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方式,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不正常燃烧的特征、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运转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汽油机对燃烧室的要求,典型汽油机燃烧室的类型、结构特点与性能,稀薄燃烧的定义及类型,各种非缸内直喷稀薄燃烧系统的燃烧室结构特点,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混合气的形成方式,汽油机电控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控制功能。
2、掌握: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汽油机正常燃烧的三个阶段及其含义,爆燃的特征与原因,表面点火的概念及其危害,典型汽油机燃烧室的类型、结构特点与性能,稀薄燃烧的定义及类型,缸内直喷分层稀薄燃烧系统的概念及典型产品,缸内直喷均质当量比汽油机的概念及典型产品,汽油机电控系统的构成。
3、熟练掌握:爆燃的特征与原因,表面点火的概念及其危害,典型汽油机燃烧室的类型、结构特点与性能。
第八章 发动机的特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动机工况、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参数的关系
第二节 发动机的负荷特性
第三节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
第四节 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第五节 发动机的万有特性
第六节 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大气修正
第七节 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工况、发动机特性的定义,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工程过程参数的关系,发动机负荷特性曲线、速度特性,柴油机的调速特性,发动机的万有特性,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大气修正方法,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特性的定义,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工程过程参数的数学关系,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的定义、测取方法与曲线形状,柴油机调速特性及调速器的工作指标,发动机万有特性的概念,不同类型万有特性曲线的结构特点,万有特性的实用意义。
2、掌握: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工程过程参数的数学关系,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的定义、测取方法与曲线形状,汽油机、柴油机等比油耗万有特性的特点。
3、熟练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的定义与曲线形状。
第九章 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排放物及危害
第二节 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第三节 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
第四节 柴油机的噪声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常见排放污染物机内、机外净化技术,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柴油机噪声的允许标准、噪声源的分类以及影响噪声的主要因素,降低噪声的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排放污染物形成原因,常见排放污染物机内净化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常见排放污染物机外净化技术的种类及其原理,汽车非排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种类及原理,排放污染物测试的方法,噪声源的分类以及影响噪声的主要因素,降低噪声的措施。
2、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EGR系统结构与原理,催化转化器结构与原理,柴油机颗粒捕捉器的结构与原理,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排放污染物有害成分分析方法,烟度检测的方法。
3、熟练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种类,EGR系统的功用,催化转化器的功用,柴油机颗粒捕捉器的功用。
第十章 汽车发动机新型燃烧方式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均质混合气压缩着火 (HCCI)
第二节 汽油机的HCCI燃烧
第三节 柴油机的HCCI燃烧
第四节 均质混合气引燃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HCCI燃烧的概念及优点,汽油机的HCCI燃烧的基本原理、特征、主要控制方法以及产业化的技术难题,柴油机的HCCI燃烧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控制方法,均质混合气引燃的基本思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HCCI燃烧的优点,汽油机的HCCI燃烧的基本原理、特征、主要控制方法以及产业化的技术难题,柴油机的HCCI燃烧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控制方法,均质混合气引燃的基本思路。
2、掌握: 汽油机的HCCI燃烧的主要控制方法,柴油机的HCCI燃烧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十一章 发动机试验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动机试验的种类及有关标准
第二节 功率与燃油消耗率的测量
第三节 发动机其他参数的测量
第四节 发动机台架试验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试验的种类及相关标准,发动机功率与燃油消耗率测试台架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其结构原理,发动机机械损失功率的测定方法,发动机各缸工作均匀性试验的方法,空燃比的测试方法,发动机台架试验的三个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试验的种类及相关标准,发动机试验台上主要的仪器设备,功率测定的主要仪器种类,燃油消耗率的检测方法与步骤,转速检测的仪器类别,流量检测的仪器类别,发动机机械损失功率的测定方法,发动机各缸工作均匀性试验的方法,空燃比的测试方法,发动机台架试验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与方法
2、掌握:水力测功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直流电力测功器的结构与原理、电涡流测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燃油消耗率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负荷特性试验的方法,万有特性试验的方法及万有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
第十二章 汽车的动力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第二节 汽车的驱动力
第三节 汽车的行驶阻力
第四节 汽车的动力方程
第五节 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
第六节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第七节 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八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的动力特性
第九节 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第十节 汽车的驾驶性能
第十一节 汽车动力性试验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汽车动力性能指标及其定义,汽车驱动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汽车行驶阻力(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以及加速阻力)产生原因、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汽车动力方程,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功率平衡图,液力变矩器的特性,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汽车驾驶性能的表示方法,汽车动力性能试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汽车动力性能的重要性,动力性能评价指标,汽车驱动力的影响因素,行驶阻力的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从动轮的受力分析,驱动轮的受力分析,驱动转矩、实际驱动力及飞轮加速阻力的关系,车身受力分析,整车的动力方程,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汽车上坡道受力分析及附着力计算,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汽车功率平衡方程,液力变矩器特性,汽车驾驶性能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环境与汽油特性对驾驶性能的影响,汽车道路试验、实验室试验的主要项目及测试方法。
2、掌握: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的含义,汽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的计算方法,整车的动力方程,汽车动力特性图,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3、熟练掌握: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的含义,汽车行驶动力方程。
第十三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汽车在各工况下的燃油消耗
第三节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在各工况下燃油消耗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改善燃油经济性的主要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汽车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等速、等加速、等减速、怠速工况燃油消耗的计算方法,影响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2、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的含义,改善燃油经济性的主要途径。
第十四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第二节 传动比的选择
第三节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传动比的选择,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动机功率的计算选择方法,最小传动比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最大传动比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档位数与各档位传动比的选择方法,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发动机排量与变速器主减速传动比的方法。
2、掌握:发动机功率的计算选择方法,最小传动比的计算选择方法,最大传动比的计算选择方法,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
第十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第六节 自动防抱死系统
第七节 制动能量的回收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制动效能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制动效能恒定性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制动距离分析,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定义以及制动不稳定的主要现象,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比例关系,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功能,制动能量回收的形式及其原理,汽车行驶安全技术的发展及动向。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地面附着力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制动效能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汽车制动过程及制动距离分析,制动热衰退、水衰退的定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前后轮地面法向反力的计算方法,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ABS系统结构与原理,制动能量回收的主要形式与原理,ASV先进安全汽车的概念及其组成。
2、掌握: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的定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地面附着力的定义及相互关系,车轮运动三种状态及其特征,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曲线,制动过程的主要阶段(制动过程曲线),制动跑偏、侧滑的定义与原因,理想制动力分配的原因,同步附着系统的定义,制动能量回收蓄存的方法。
3、熟练掌握: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的解读,ABS系统结构与原理。
第十六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轮胎侧偏特性
第三节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特性
第四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的关系
第五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
第六节 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内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的时域响应,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轮胎的侧偏现象与特性,轮胎的回正力矩,车轮有外倾角时的滚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汽车模型及其运动微分方程,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汽车稳态响应、瞬态响应,汽车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统的关系。要求学生熟悉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熟悉常见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内容与评价参量,汽车瞬态响应与稳态响应的定义,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轮胎的侧偏特性,车轮外倾角的作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的运动微分方程,汽车稳态响应的三种分类,汽车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侧倾转向的定义及其效应,变形转向及其效应,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的条件、试验项目及其方法,ABS、ASR、4WS、ARC、VDC系统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方面的功用。
2、掌握:汽车瞬态响应的指标,轮胎车侧偏力及侧偏刚度,转向轮回正力矩的定义及其原因,中性转向、不足转向以及过多转向的定义,4WS、ARC、VDC三种主动控制技术的功用。
3、熟练掌握:轮胎车侧偏力及侧偏刚度的定义,转向轮回正力矩的定义及其原因,中性转向、不足转向以及过多转向的含义,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的项目种类及其目的。
第十七章 汽车的平顺性及通过性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汽车的平顺性
第二节 汽车的通过性
(二)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汽车平顺性及通过性的含义,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掌握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汽车平顺性及通过性的含义及要求,汽车平顺性的评价要求及方法,汽车通过性的支承与牵引参数,影响通过的主要因素。
2、掌握: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含义。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侯树梅、冯健璋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3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30%,“掌握”50%,“熟练掌握”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及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如:以下哪种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混合加热循环相近?( )。
A.汽油机 B.低速柴油机 C.高速柴油机 D.高增压柴油机
二、填空题
如:一般将换气过程分作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 四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
如:车轮滑移率
四、简答题
如:简述汽油机的爆燃的原因及危害。
五、论述题
如:分析四行程发动机换气过程中,进、排气门提前开启和迟后关闭的原因。
以上是关于江苏自考04946《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材大纲已公布的相关信息,请自考生们认真查看,如果你想获取最新的江苏自考新闻或者江苏自考问题答疑,可以扫描江苏自考网公众号二维码,我们会最第一时间内为你解答。
➤自考有疑惑或想进学习群,请联系江苏自考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