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驳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策略分析
2007年笔者曾撰写《驳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与程中棠教授商榷》一文(载《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近来笔者阅读了程教授的《文化的终极关怀与逻辑学的命运——兼论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一文① (以下简称“程文”),认为有诸多不当之处。因此,特写此文,再次与程教授商榷,并以此就正于我国学术界诸同仁。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不再列小标题,只是基本上按照“程文”的顺序就有关问题逐次进行论述。 1
-
论孔子的死亡意识与终极关怀
孔子;死亡;终极关怀;仁德;人生 孔子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阐发他的死亡意识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终极关怀的基本内涵。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识始终以“仁德”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孔子的死亡意识的实质是为了“生”,是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径。 终极关怀的概念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来的,但终极关怀之意却存在于一切文化系统中。张岱年先生把古今中外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划分三种类型:1.归依上帝的终极关怀
-
关于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絮矩之道为旨归,既肯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主张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一消费伦理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益和消费需求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在当今时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也对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且具时代特色的消费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船山 消费伦理 现代意义 节俭与奢侈是探讨人类现实消费状况的核心
-
试析走出庇护所的欲望叙事
论文摘要: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的《走出庇护所》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叙事语境之下,叙述了一位少年的一段生活历程,展开了充斥着吃喝玩乐等物欲狂欢的欲望叙事,同时于欲望叙事的笔触中包蕴了其一如既往的宗教关怀,为生存在消费文化、充斥着各色欲望世界中的物质人生提供了某种精神支柱。 论文关键词:《走出庇护所》;欲望叙事;宗教关怀 《走出庇护所》(Out of the Shelter)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批评家和小说家
搜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