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
讨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韦伯(Max Weber)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价值无涉”已经被我们念得耳熟能详,但是韦伯意义上的“价值无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在学术界却依然晦暗不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危机并重,思想界因此存在严重分歧,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变得云谲波诡,有学者提出应该用“去道德”和价值“无立场”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局面。①但是,“去道德”与“无立场”究竟在什么意义下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政治与学术在韦伯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逢韦伯逝世90周年,其著作再次在汉语世界中被大量出版。
-
试析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基于“人道”立场的战争价值观、作战有“道”的战争制胜观,这些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 论文关键词:老子;军事哲学思想;战争观;制胜观 老子身处春秋战国后期,这个时代不仅是众所周知的百家争鸣的年代,更是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的的时代,为挽救这个日益沉沦的衰败乱世,老子开出了前所未有的治世良方,即“道”,老子以大道包罗寰宇,以大道统论自然、社
-
试论道家的无为思想
论文关键词:道家;无为 论文摘要: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
-
论孔子的死亡意识与终极关怀
孔子;死亡;终极关怀;仁德;人生 孔子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阐发他的死亡意识的,人的道德及其提高是他的终极关怀的基本内涵。所以孔子的死亡意识始终以“仁德”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道德特征。孔子的死亡意识的实质是为了“生”,是为了人生更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对死亡超越的最基本途径。 终极关怀的概念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来的,但终极关怀之意却存在于一切文化系统中。张岱年先生把古今中外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划分三种类型:1.归依上帝的终极关怀
-
乾泉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在中国做好企业,管理好企业,你首先必须了解这个社会群体——中国人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培育与他们的情感,得到他们的价值认同,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nbs
-
有关儒学未来命运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百年来,有关对儒学现代价值、儒学当代命运和儒学前途等涉及儒学未来和复兴的问题的探讨引起学者广泛的参与。我们应当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对中国核心文化儒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词:儒学;未来命运;复兴 Abstract: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the valu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odern world,its present development and its future have be
-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文化价值探讨
在全党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反复强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
-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感慨,表现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也表现在张载“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论定中。因此,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贯彻儒学始终的问题。但对于这种贯彻始终的重大主题,不同时代的儒学却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探索与回答,——这又构成了儒学发展的历史性与时代性;而不同时代的儒学,其借以区别的标志,往往也就体现在对天人关系不同的把握视角上。 &
-
浅谈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及关键
论文关键词:技术哲学 技术创新哲学 学科定位 论文摘要:提出技术哲学研究要融入哲学主流和切近社会现实,必须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在这样的定位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又成为了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一 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建立一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 中外技术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0年左右的系统努力,虽然成果颇丰,但作为一门学科仍未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仍处于哲学研究的边缘,仍未产生明显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针对这种困境,为了适应当今技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促
-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摘 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  
搜索列表